就國民教育議案發言

主席:
政府較早前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反對的團體大都表示接受,這次持續多個月的爭議,理應告一段落。今日有議員提出要追究官員的責任,但我認為當務之急,是從事件中吸取教訓、避免再次重蹈覆轍。

事實上,我同大部份市民都一樣,在爭議爆發前,對國教科的內容並無深入研究,而在爭議越鬧越大之後,我細心閱讀有關資料,就開始理解到反對人士的憂慮。我個人認為,政府推出國教科的原意,並非要進行所謂的洗腦教育,只是在編選相關材料時,無小心考慮市民抗拒的心態,資助出版了一些不適合本港社會的素材,最終激發起港人不信任的情緒,以至產生集體的恐懼心,令到事件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我認為,政府第一個要吸取的教訓,就是推動政策時,千萬不要令市民以為港人的核心價值觀被破壞。眾所周知,本港回歸前,市民普遍對國內存有恐懼心,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基本上不容易解決,中央最後提出一國兩制的方針,保證港人生活方式及制度50年不變,平息了當時市民的疑慮。隨著國內的發展及中港兩地往來增加,港人回歸後對國家信任程度有所上升,但本港仍然有不少人對內地存有戒心,甚至恐懼的情緒,而今次事件就正好觸動他們的神經!

我們要承認,本港仍然有大量市民有同樣的心態,他們以香港為家,所以政府推動任何政策時,如果不顧及他們所重視的核心價值,以至他們的感受,就有可能會引起社會不穩。可以預見,如果政府沒有正視有關問題,類似的衝突事件將會陸續有來。

另一教訓,就是政府的政治敏感度不足。政府在爭議期間,一直強調開設國教科是經過長時間諮詢,立法會亦通過撥款,當時並無很大的爭議,所以堅持如期推出。但港人的天性,就是「唔殺埋身都唔去理」,所以即使事前做了幾多功夫,一旦「殺埋身」都可能出現問題,反對的團體就是在國教科實施的前夕,先至成功爭取到市民的關注,政府如果一開始就意識到事態嚴重,當機立斷,立即暫緩推出的時間,並重新諮詢市民的意見,再將有爭議的部份作出修改,仍然有可能尋求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國教科,至少能避免出現一場社會風波。當然,重新諮詢一定會拖慢施政進度,但好過現在政府受盡衝擊,到頭來都要一步步退讓,最後更四大皆空。

今日的議案,係要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引咎下台。平情而論,吳局長在處理今次事件,無論在政治上及公關策略上,的確表現未如理想,但如果為此而要他下台,未免過於嚴苛,因為最核心的問題,包括惹起爭議的國教科內容,甚至整個開展計劃都是由上屆政府制定,雖說他是現任局長,實在責無旁貸,但要他負上全責而下台,肯定不是公道的做法。

老實說,在今日高度政治化的社會中,做局長係」有抄家無封誥」,即使有能力,做局長都要有好大的勇氣同承擔,所以大家對官員同局長亦要公公道道,無充份理據就隨便要求官員下台,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本人謹此陳詞。

社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