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推動香港經濟轉型之發言

香港自回歸以來,經歷咗唔少風浪,呢啲風浪令到香港人明白,我哋有好多問題存在,特別係經濟上嘅問題,傳統嘅四大支柱產業,不足夠支撐全港嘅需要,香港必 須要搵到新嘅發展路向。為此,特區政府針對本港嘅情況,先後提出咗好多建議,第一屆特區政府就提出,要喺香港發展科學園、中藥港、數碼港、創意產業、教育 及醫療產業等等,而上一屆政府喺總結經驗後,亦提出咗六大優勢產業嘅方向。不過,好可惜,直到現在,本港仍未見到有新興嘅產業能夠脫穎而出,各項建議實際 上喺雷聲大雨點小。

 

今日嘅議案係促請政府推動香港經濟轉型,有好多同事提出唔少建議或概念,有好多我都認 同,但正如我前面所講,本港過去十多年一直都嘗試尋找新機遇,結果徒勞無功,我認為現時大家應先反思一下,點解我哋做咗咁多嘢都見唔到成果,一定要吸取教 訓,避免重蹈覆轍。有唔少分析都認為,政府提出咗出太多建議,結果反而無清晰嘅方向。大家都明白,要成功推動一項產業發展,係要投入大量時間及資源,仲要 悉心策劃同經營,如果無清楚嘅目標,自然難以聚焦,亦浪費咗時間及資源。所以,推動經濟轉型,應先要有清晰方向。

事實上,政府的而且確提出好多建議,大部份都有於本港嘅發展,但如果乜嘢都想試下做, 結果變成藥石亂投,最後難免一事無成。第一屆政府當時面對經濟不景,由於急於要搵到轉型方向,樣樣都想試下,結果梗係徒勞無功。另一方面,政府換屆後,對 於產業發展方向可能都有唔同睇法,例如新任政府表示會繼續推展六大優勢產業,但亦表明對教育及醫療產業化有保留,六大優勢產業可能會變成四大。

明顯地,本港經濟轉型嘅方向一直唔夠清晰,唔能夠集中到社會嘅焦點,推動嘅工作自然事 倍功半。目前,政府已經成立經濟發展委員會,將檢討產業發展策略和政策,我希望委員會可以充份研究及論證,並搜集社會意見,搵出最適合香港及能夠配合內地 發展的產業路向,如果結論真係將六大優勢產業縮減成為四大,政府唔好再有猶疑,應該由政府高層,例如政務司司長或財政司司長帶領所有相關部門,成立專責嘅 工作小組,全力去推動新發展,我相信唯有係咁,產業發展先至會成功。

除咗要有清楚嘅目標外,政府仲要夠決心,要放棄過去所謂大市場小政府嘅原則,更加要摒 除唔做唔錯嘅心態。事實上,當上屆政府提出六大優勢產業時,社會上都抱有一定嘅期望,但當提出具體執行措施時,政府要堅守大市場小政府原則,只肯做旁觀 者,提供一啲經濟誘因,希望透過市場力量促使經營者加入,結果反應未如理想。

其實,環顧世界各地,推動經濟轉型都要靠政府參與,甚至擔任策劃者嘅角色,除咗提供稅 務或政策嘅優惠外,仲會為經營者提供全面嘅協助,南韓發展高科技產業、新加坡發展總部經濟,政府都大力支持及推動,就連歐美政府都不時帶領佢哋國家嘅商業 代表團,到中國傾生意。今時今日,如果政府堅持要做旁觀者,結果往往都係得個睇字,乜都做唔到。所以,我好同意原議案所講,政府應該適度地運用財政資源及 政策措施,去推動香港經濟轉型。

最後,我想指出,我哋而家所講嘅經濟轉型,係指發展新嘅產業,以配合或瀰補四大支柱產 業嘅不足,亦即係話唔係要嚟取代支柱產業。我強調呢點,係想提醒大家目前支柱產業亦都面對好大嘅競爭,特別係金融業,近年本港嘅優勢其實正在下降之中,主 要競爭對手,例如新加坡,就積極提昇競爭力,如果我哋掉以輕心,慢慢就可能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嘅地位,到時香港就大勢已去。

不過,最令人擔心嘅,係社會上好多人都唔認為或唔相信香港經濟有好大嘅隱憂,將社會嘅 精力投入去內耗之中,令到社會無法專注於經濟建設中。我舉一個例子,台灣八十年代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做得好出色,成績一直好過南韓,但九十年代以後,台 灣社會出現內耗,結果經濟持續低迷,反而近年南韓專注發展高科技產業,不但超越台灣,更打進世界一流嘅行列。呢個例子係人所皆知嘅事,係好值得我哋深思。

我希望,將來社會無論出現幾大嘅爭拗或矛盾,都唔好影響到香港嘅經濟發展,因為呢啲係關乎到香港幾百萬人嘅生計。

社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