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謝偉銓議員提出嘅議案,要求制定住屋開支比例及人均居住面積標準,其實正係反映出目前本港住屋嘅兩大問題,香港人除咗住得貴之外,仲要住得細。 事實上,近年立法會討論房屋問題時,大多集中樓價同土地供應嘅問題,較少提到居住面積,今日嘅議案正好提醒大家,我哋應同時關注到市民嘅居住質素,並應該為下一代爭取更好嘅居住環境。
一般嘅中產家庭如果可以擁有一間只有幾百呎嘅單位,基本上都會感到心滿意足,但呢個幾百呎嘅單位平均嚟計已等於佢哋14.7年嘅家庭收入!事實上,一個家庭如果而家買樓,平均要拎出月薪56%嚟供樓,一家人只係可以靠剩下44%嘅人工嚟維持生活,難免要節衣縮食。
除樓價貴之外,本港房屋租金亦相當驚人,據政府嘅統計,港人住屋開支佔住戶總開支高達37%。比較之下,新加坡、日本、英國及德國等先進國家,有關嘅開支只要兩成多,而美國同南韓更不足兩成。老實講,香港人嘅收入唔會高過上述嘅國家,但係住屋開支就遠遠超過佢哋,住屋喺必須嘅開支,我哋有咁重嘅負擔,難怪有咁多調查都反映出香港人唔快樂。
今次嘅議案要求政府訂出指標,喺5年內將住屋開支佔住戶入息比例下調至30%,以及喺15年內再降至25%或以下,動機係想減輕市民負擔。不過,要達到指標一啲都唔容易,而且以現時嘅樓市狀況,要5年至15年達到目標亦似乎無乜可能。然而,今日嘅議案提出咗一個新嘅思考方式,俾社會一個較新嘅角度去剖析住屋問題,並為社會提出多一個衡量房屋問題嘅指標,呢啲都係長遠解決住屋問題嘅大方向、大原則。
老實講,從短期嘅角度嚟睇,我哋仍然要無奈地接受,香港需要興建一啲細小嘅單位,以滿足市民上樓嘅需求,而我哋當務之急,亦係要增加建屋量,以達到樓價同租金可以合理地回調嘅目的,所以而家就係要靠發展局繼續為香港搵出更多可供發展嘅土地。
政府日前已經公佈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建議未來十年供應47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公私營房屋供應為六四比。盡管有不少意見認為,建屋量不足應付實際嘅需求,但亦都有好多人擔心,47萬個單位並非一個小數目,發展局係咪可以搵到足夠嘅土地,去達到政策嘅指標。我認為,無論最終供應量指標係多少,政府應先搵出更多土地,以充實本港嘅土地儲備,然後先至研究點樣運用呢啲土地,因為在可預見嘅將來,香港無論喺經濟發展或民生嘅需求,都需要大量可供發展嘅土地,所以搵地係最優先要做嘅事。
講到搵地嘅問題,本港雖然只係用咗24%嘅土地,去起樓同起基建設施,理論上仍有大量土地可供發展,但近期政府四出搵地,就遇到唔少問題,例如保育、搬遷及賠償等問題,令到發展計劃受阻。老實講,呢啲都係好難解決嘅問題,與其爭議不休,不如盡量少用收地嘅方法,改用一啲較少麻煩嘅開發土地方式,例如填海、發展岩洞等。
我一直都支持喺維港以外填海,因為填海可以提供大量成本相對較低嘅土地,可作全面及大型嘅規劃,而且遇到嘅爭議會較少及較容易解決。其實,世界上好多臨海嘅國家或城市,會都以填海嘅方式,去配合經濟發展及人口嘅增長,例如新加坡填海的土地有13,000多公頃,約佔總面積26%,而本港填海嘅土地只有6,800多公頃,只佔總面積6%,實在唔算多。施政報告已經提出喺香港島與大嶼山之間興建人工島,我認為建議好值得深入研究。
最後,正如我之前所講,政府喺搵地嘅過程中,往往遇到唔少反對嘅聲音,令到發展計劃受阻。我想提醒反對嘅人士,如果我哋只係反對,而唔能夠提出實際可行嘅建議,香港就無足夠嘅土地,去支持經濟發展及無法滿足市民上樓嘅需求,我哋到頭來就會一事無成、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