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保險業發展的措施

問題:

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由本年6月26日起取代保險業監理處,成為本港新的保險監管機構,並接手該處的法定職能。該等職能包括進行保險業的主題研究及促進保險業的發展。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是否知悉,保監局將如何推動保險業應用金融科技,包括會否與研發金融科技的初創企業合作,或向該等企業提供協助(例如安排進行沙盒測試,或增進該等企業對保險業監管制度的了解),以期把研發成果應用於保險業;如會,詳情及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 鑒於隨着金融科技及創新科技急速發展,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紛紛引入智能化機械理財顧問,令當地的金融及保險業前線職位流失,政府是否知悉保監局有何措施協助本地保險從業員面對該問題;及

(三) 是否知悉,保監局有何措施促進保險業的發展,例如將會如何協助香港保險業利用其優勢,把握國家」一帶一路」策略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帶來的機遇?

 

答覆:

主席:

(一) 保險業監理處(保監處)1成立了金融科技聯絡小組,旨在協助金融科技業界了解現行的監管制度和擔當「平台」角色,讓主要持分者交流創新金融科技項目。金融科技聯絡小組在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接手保監處的法定職能後會繼續運作。保監局亦成立了由保險業界和學術界代表組成的未來專責小組,探討業界的未來發展,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就促進金融科技在保險業的應用提出建議。
就保險產品而言,一般必須經當地保險監管機構預先審批,才能推出市場。而為配合金融科技發展,一些地區的保險監管機構設立了「沙盒」,讓利用金融科技的新保險產品,可以不用符合所有審批要求,在特定的條件和時段內測試其成效。如效果不及理想,有關測試將會被終止。香港保險業的監管制度有別於外地的保險市場,各類保險產品無須經保監局審批已可推出市場,因此以「沙盒」測試保險產品的模式對本地保險業而言未必為最合適。
反之,對於個別保險公司或初創企業的金融科技發展項目計劃,保監處一直通過解釋有關的監管要求,直接協助它們落實該項目計劃。因此,保監局認為將「沙盒」的概念應用於簡化現有監管要求上,對便利業界創新項目將更為有效。在不影響保單持有人利益的情況下,保監局會積極考慮簡化現有的監管要求,包括研究應用「沙盒」的概念,令金融科技項目可更快推出市場。

(二) 金融科技的創新,會導致前線職位出現某程度的流失。但我們相信這同時會使對從事高端保險服務(例如銷售較複雜或專業保單和以大數據技術分析客戶與市場需求)的人才需求更加殷切,從而令保險業界加強投放資源於這些高增值職位。為應對業界面對的挑戰,保監局轄下的未來專責小組會為提升保險從業員的技能及專業方面出謀獻策;此外,政府由去年起推行一個為期三年的「提升保險業人才培訓先導計劃」,當中的「專業培訓資助計劃」,為在職從業員提供專業培訓,以應對保險業的未來發展。

(三) 香港致力為國家擔當橋樑的角色,協助內地的企業“走出去”。而香港保險業可在“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中,擔當內地企業海外風險管理者的角色。這角色有三方面:
第一是為參與“一帶一路”的內地企業提供直接保險和保險經紀服務。香港有成熟的保險市場及專業金融配套。目前,香港有159家保險公司,其中不少是國際知名的大型保險公司。香港亦有多家國際保險經紀公司。它們均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承保大型基建項目及巨災風險,可在“一帶一路”中承保內地企業的大型投資及基建項目。
第二,香港亦可以為內地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服務。目前香港有18家專業再保險公司,其中包括一些國際知名的再保險公司,擁有豐富的再保險技術和經驗。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下簽訂的《服務貿易協議》中已加入措施支持內地保險公司將它們部份的風險分保到香港的再保險公司。此外,保監處於2017年5月16日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監會)簽署《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框架協議》。保監局將以此協議為基礎,向中國保監會積極爭取在內地保險公司分出業務予香港的再保險公司時,內地的保險公司可享有較低的資本額要求,讓香港的再保險公司在爭取承保內地分出的保險業務時更具競爭力,並有助香港成為大灣區內的再保險中心。
第三,香港是內地企業建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的理想地方。內地企業可透過在香港設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集中處理集團的項目,尤其是“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所帶來的風險,以降低保險成本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政府已為專屬自保保險公司提供規管上的寛免措施,包括降低股本和償付準備金要求等;以及寬減它們指明保險業務百分之五十的利得稅。 保監局將與保險業界緊密聯繫,協助業界更有效發揮上述三方面的角色。

社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