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建議書

保險

1)推動中港合規要求互認—本港保險業目前能保持興旺,但背後卻隱藏深刻危機,如果要持續及長遠的發展,必須打破枷鎖,為業界拆牆鬆綁。本港與內地的保險業有著不同的合規要求,如保險公司同時在中港兩地經營,就必需按照兩套不同的合規要求去辦事,從而加重了營運成本及人力開支,特別是新保監局全面運作後,本港保險公司將面對更多合規要求。由於國內保費總額遠比香港大,外資公司要在大中華區落戶或需要重組架構時,自然首選內地,本港難免會淪為次選。本人希望政府加強推動兩地合規要求的互認機制,從而減省龐大的合規開支,便利公司同時在兩地經營,亦增加外資保險公司來港設地區總部的吸引力。

2)吸引保險公司以香港為地區總部—現時境外保險公司包括港資公司在內,如要在國內發展,須與內地公司合營,且持股量不能多於50%,令港資保險公司卻步。為了讓本港保險業能夠持續發展,本港保險業有必要與內地接軌,希望政府與內地當局商討,容許香港註冊的保險公司,或者已在港設地區總部的外資公司,在內地獨資經營保險業務,或容許持股量能多於50%,以此獨特優勢吸引世界各地保險公司在港設立地區總部。另外,本港註冊的保險公司在國內仍未享有國民待遇,希望政府能夠為業界爭取,即使未能得到全面的國民待遇,能夠享有部份國民待遇,對本港註冊的保險公司亦有一定的幫助。

3)理順內地居民來港投保的需要—本港保險業除有極優良的信譽,更加具備產品多樣化的優勢,吸引大量有理財需要的內地居民來港投保。去年起,內地實施限制資本流出的措施,令內地居民來港投保日益困難。本人認同保險並非走資工具,不應被利用,但對於內地居民正常的理財需要,卻不應一併被打壓。本人希望政府向內地當局反映,容許內地居民來港購買非大額的保險,例如保費在100萬以下,以滿足內地市民的需求。

4)善用保險協助解決老齡化問題—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政府將面臨醫療及安老方面的重大挑戰。政府推動自願醫保計劃,提供扣稅優惠,已經成為一個良好的先例,證明可以利用保險去協助處理社會問題,特別是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政府亦可用扣稅優惠的模式,鼓勵市民購買與社會民生有關的保險,例如年金、醫療及教育保險等等,以鼓勵市民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減少對公共資源的依賴。

5)優化強積金行政程序—要令強積金收費下降,減省行政開支是有效的方法。強積金計劃實施至今已超過17年,隨科技不斷進步,政府應該與時並進,協助業界整合強積金計劃,盡快推行強積金「一人一戶口」,並將行政程序標準化及自動化,從而精簡流程,降低行政成本。

民生

1)主動出擊招攬內地創科企業來港—本港應銳意發展創科產業,除了讓經濟增添新動力,更可為青年人提供大量優質的工作。不過,本港創科產業起步遲發展慢,已經遠遠落後於國際大形勢,必須急起直追。政府必須努力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本人認為,本港應放棄被動式的招商手法,效法新加坡主動出擊,去爭取世界各地的公司來港投資,推動本港創科產業發展。事實上,國內近年有不少創科企業發展得相當成功,部份已經馳名國際,當中有手機公司、手機零件公司、手遊公司、電子商貿公司等等,當中不少更加已來港上市,同本港已經有極強的聯繫,如果本港能夠推出優惠政策,或者推出更貼身的支援服務,再加上本港國際化的優勢,可望吸引他們來港投資,長遠或可為香港創科產業打開一個新局面,甚至帶動本港再工業化的發展。

2)建構愉快社會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本港生活壓力大,青年人缺乏上游機會,社會已經累積了不少的怨氣。其實,類似的問題早已在歐洲出現,有關國家除了致力改善經濟及民生外,還努力為市民減壓,推行不少「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 life balance)措施,希望市民在工作之外,能夠享受生活,以提升生活的滿意度,有關措施包括: 彈性上班、特別事假、在家工作、僱員友善工作環境、培養生活興趣、及鼓勵珍惜家庭生活等等。政府過去都有推出部份措施,包括推動五天工作及男性侍產假,有相當好的效果。本人建議成立工作與生活平衡基金,資助社會或企業推出相關措施,例如為工人提供特別假期,目前有近100萬名僱員只享每年12日勞工假期,較公眾假期少5日,如果為他們補回5日假期,按勞工處的推算,每年額外的薪酬約為18.3億元。政府可透過基金推出臨時措施,資助員工放假,以便勞資雙方有時間去商討勞工假期的問題。政府用十多億元就換來100萬人的歡樂,其實十分化算。

3)挽回外資信心發展總部經濟—本港經濟已進入成熟期,年青人上游機會越來越少,導致社會怨憤增加。除了推動創科產業發展外,本人多年來都建議發展總部經濟,鼓勵外資來港設立地區總部,為青年人提供優質、具國際視野的職位。不過,很可惜,香港的競爭力有下跌趨勢,根據統計處統計,去年共有22間國際企業的駐港地區總部及45間地區辦事處,撤出香港或降格成普通辦事處。而且,過去數年,駐港地區辦事處亦出現逐步下跌的情況,本港不但未能發展總部經濟,而且還出現國際企業撤出的情況,令人感到憂慮。本人希望政府能夠認真去研究問題的根源,並盡快提出方法,例如引入稅務優惠的方法,去挽留及吸引外資來港,及提昇本港的競爭力。

4)穩定土地供應開展填海造地—本港應以釜底抽薪的方法解決住屋難的問題,否則這問題會繼續困擾本港未來幾代人,本人認為,長遠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逐步提升市民入住公營房屋的比例,而要達到此長遠目標,確保土地長遠有足夠的供應,是首先工作。本港並非無地,只是覓地的過程中,會引發很多利益糾紛,特別是地區層面上的問題。既然中短期的覓地計劃不斷遇到阻力,政府應盡快展開長期計劃,即在維港以外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興建人工島等等,上述的方案可避開不同利益層面的阻力,即使有環保的問題,亦可動用資源去解決,最重要是可以供應大量具有良好規劃的土地。另外,本人支持繼續就郊野公園邊陲地發展進行可行性研究。

社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