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1)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近年香港亦受到影響,已先後受到多個強颱風吹襲,特別係今年9月嘅超強颱風山竹,引發破紀錄嘅風暴,有數以萬計嘅樹木被吹倒。我相信,今次山竹嘅吹襲,已經喚起市民關注到環保嘅議題。今日廖長江議員提出嘅議案,正好畀個機會大家去反思一下,我哋保護地球嘅工作做得夠唔夠。
2)二氧化碳係導致溫室效應嘅元兇,碳減排係我哋必須要做嘅工作。事實上,政府近年的確做過唔少工作,記得我08年初入立法會嘅時候,特別參加咗環境事務委員會,成功推動政府用咗31億,資助淘汰舊款嘅柴油商業車,期間政府又立法停車熄匙,同廣東省傾減排協議,最後更制定《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等等,而家空氣污染情況已有明顯改善,所以政府喺推動碳減排嘅方面,係有做過功夫。
3)不過,有部份工作仍然未符理想,特別係推動電動車嘅發展,大家都知道,燃油汽車係碳排放嘅其中一個主要來源,目前全港超過55萬架私家車,但電動車只有約1萬1千架,我哋已經推動使用電動車近10年,但普及率仍然偏低。事實上,有唔少國家已經計劃喺未來全面禁售燃油車,香港嘅步伐實在太過緩慢。事實上,政府已經有首次登記稅寬減及換車計劃,去鼓勵車主改用電動車,但成效唔係好大,最大阻力係充電設施不足,目前全港只有約2千個充電器,即使市民有意改用電動車,但買車容易充電難,最後都被迫放棄。
4)我可以同大家分享一個經歷,我係一個大型屋苑嘅業委會主席,為咗安裝充電設施嘅問題而困擾多時,單係研究可行性方案就用咗兩年,過程相當繁複,包括要研究提升供電容量、衍生嘅法律問題、昂貴嘅安裝維修費邊個畀等等。好彩,最近兩間電力公司都能協助住戶安裝,逐個做都得,但即使係咁,聽講唔係間間管理公司肯做,一啲中小型屋苑嘅管理公司,可能人力物力都有限,亦可能怕麻煩,即使有業主提出要求,都係唔願意做,結果局限咗電動車嘅發展。所以,要成功推動使用電動車,政府應想辦法解決充電設施不足嘅問題。
5)主席,除咗政府措施外,個人生活習慣亦都有好大影響,所以我哋要推動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就係指減少生活所耗用嘅能量,從而減低二氧化碳嘅排放量,減少對大氣嘅污染,例如我哋減少用電、用更具能源效益嘅電器、廢物循環再做、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少用紙張、唔用膠袋即棄餐具等等。今年「世界環境日」嘅主題係「走塑」,即係走飲管走塑膠,經過政府嘅宣傳,而家已有良好嘅效果,好多市民已經唔再用飲管及即棄餐具,好多快餐店亦唔再主動供應,反映出市民自覺性都好高。
6)其實呢啲係生活習慣,只要大家改變一下,就可以為減排出一分力,例如而家審議中嘅廢物收費法案,將來通過後,可能會令到大家有小小麻煩,其實都係改變我哋處理垃圾嘅習慣,但就可以推動社會減少產生廢物,從而達致減廢及減碳嘅目的,即使要大家繳交垃圾費,但仍有值得我哋支持。
7)另外,值得一提,發展智慧城市亦有助減排。內地嘅大城市已經走向智能化,結果可以大量節省紙張,舉一個簡單例子,內地好多餐廳已智能化,顧客用手機睇餐牌、落單及埋單,結果就唔需要餐牌、點心紙、落單紙及賬單,一切都係無紙化下進行。另一簡單例子,內地好多大廈嘅電燈及手扶電梯,都係有人用先至開無人用就熄,完全符合環保原則。事實上,呢啲例子多不勝數,而且全個城市一齊做,更可以積少成多,可以提高減排效率,所以政府未來發展城市智能化時,應該多啲從環保嘅角度入手。
8)今日再有議員提到人工島嘅問題,其實佢哋嘅批評都只係上綱上線。事實上,無論近岸填海或發展棕地,或者大家日常嘅衣食住行,都一樣產生碳排放,有時無可避免,重點係我哋點樣減低影響。政府已經講過,「明日大嶼」整體係用「先保育、後發展」嘅新思維,而環評一定會透過科學客觀嘅方式進行,填海工程亦會用最環保嘅方法。同時,有一點必須要強調,人工島興建完成後,由於自成一角,可以發展為近零碳排放嘅社區,包括提高綠化比率、採用環保交通模式、採用再生能源、使用高能源效益設計、以及採用先進嘅回收管理措施。所以,人工島日後喺環保及減排方面有好大優勢,會成為香港嘅環保城市,反而其他方案根本無法做到。
9)盲目反對填海嘅人,無可能長期愚弄香港人。填海梗係有風險、有代價,但肯定對市民嘅好處,遠遠大於壞影響,而家講緊有樓住同無樓住大是大非嘅問題,食飯都會哽親,係唔係唔好食飯?
我謹此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