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主席,香港難以求醫,已經是社會上的重大問題。公營醫院經常大排長龍,病人苦不堪言,即使看到醫生,也只有很短的診治時間,肯定無法接受深入的治療。專科門診新症往往要輪候一兩年,而前線醫生更做到」有氣冇掟抖」,香港醫生不足是大家的共識,亦有清晰的數據支持。
張宇人議員剛才已經談及很多比例問題,我不再重複,總之簡單而言,香港的醫生比率十分低,如果要追上新加坡或南韓水平,最少差三四千名醫生。將來,香港的醫療需求更加大。根據政府統計處的統計,65歲以上人口會由2016年的116萬人上升到2036年的237萬人,令醫療需求急劇增加。
另一方面,政府已預留3,000億元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興建更多醫院,包括重建瑪麗醫院、屯門醫院,在伊利沙伯醫院現址興建新的醫院,以及擴建北大嶼山醫院等,估計將額外提供4000張病床。不過,即使有新床位,如果醫生不足,也是得物無所用。所以,從多方面來看,香港真的十分需要更多醫生。政府雖然已經加緊培訓醫生,每年醫科生學額達500個,但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每年都流失近400名醫生,大部分轉職至私營醫療體系,再加上醫生也會退休,結果醫生人手始終無法滿足醫療需求。而且,這些醫科生畢業之後,仍需要經過長時間培訓,累積足夠經驗才能夠獨當一面。所以,即使數量上可以填補流失的醫生,但實際上,在質素上也不大可能取代到有經驗的醫生。
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去年曾經討論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實習安排的方案,雖然受盡社會批評,但最終只是通過一項十分保守的方案,即是海外醫生以有限度註冊的方式在醫管局、衞生署或大學醫學院任職3年,通過執業資格試後便可以正式註冊。這個方案基本上沒有甚麼吸引力。一名海外專科醫生要在公營醫院工作3年,還要通過執業資格試,真是相當荒謬,因為他其實已工作3年,但竟然要他回頭考執業資格試。醫委會以」專業自主」為理由,實際是專業的保護主義,目的是拒絕開放醫生的執業大門,令海外醫生知難而退。
不過,我想提醒大家,這不僅是專業界別的問題,更是全港市民福祉的問題。全港市民的福祉,一定比界別利益重要;醫學界不能夠只顧界別利益,而漠視全港市民的利益。醫學界既然講求專業自主,就必須負上專業責任,包括讓全港市民得到適當的醫療服務。現在醫生人手短缺,衍生了大量問題,醫學界如果無法解決問題,便請聆聽一下我們的意見。
其實,我們可借鏡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新加坡模式,他們將全球頂尖的醫學院納入認可名單,讓其畢業生可以免試到新加坡執業,而新加坡已經落實有關制度
10多年,從未發生問題,現在依然施行,名單中的醫學院均達世界頂尖水平,其畢業生水平相信不會比香港遜色。如果要有足夠保證,也可以效法新加坡的做法,即是海外醫生要先到公營醫院在監察下行醫,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批准他們私人執業,這樣便可以保證萬無一失。
有人說這個建議等於中門大開,但新加坡已向大家證明,這個制度既可擴展,亦可收緊。去年新加坡衞生部宣布,由於當地醫科畢業生人數增加,所以決定削減認可院校的名單,由原本認可的158間醫學院,大幅削減至100間,反映認可名單掌握在政府手上,有需要可以增減,不存在擴展後便無法收回的問題。
我們不僅需要聘請海外醫生,更要提供優厚的服務條件。事實上,要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毫不容易,世界各地都對醫生有龐大需求,他們在自己國家也不愁沒有工作,為何要來港執業呢?而且,香港社會的矛盾變得相當複雜,要吸引海外醫生,我們應該提供優厚的條件,以及年期十分長的合約等。我相信香港必須解決醫生不足的問題。正如局長剛才指出,香港需要外援,在推進這個目標的時候,我相信局長會遇到很多阻撓,政府必須堅定不移,敢於破除障礙,為市民爭取幸福。多謝代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