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主席。《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本港貧窮人口達165萬,貧窮率24%,即大約4個人就有1個窮人,創有紀錄以來新高。即使經過政府援助後,貧窮人口下降至55萬人,但仍然是不理想,政府有必要檢討目前的扶貧政策。
事實上,香港近年不斷加大扶貧的力度,例如在老人及在職貧窮等方面,但貧窮人口卻屢創新高。當然,當中有經濟及疫情的因素,我相信政府對扶貧是有決心的,亦不惜投入更多資源,但成績卻未如理想。老實說,香港的扶貧工作,是標準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全面規劃,推動政策未能精準到位,執行上亦可能有“甩漏”,所以即使投入大量資源也事倍功半。
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應該有新思維。今天有修正案提出“精準扶貧”這個概念,我十分認同。“精準扶貧”就是國家近年為扶貧而提出的新思維,指針對不同的貧窮狀況,對貧窮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為了做到“精準扶貧”,國家招攬大量大學畢業生等有心人士,親身上山下鄉,到貧困地區了解貧窮真相,並推動脫貧措施。今天他們的成績有目共睹。我相信“精準扶貧”成功的關鍵,就是靈活、有彈性,針對實際情況,提出精準到位的措施。
當然,國內的情況與香港的情況不盡相同,而且香港政府一直都有針對不同的社群,提出不同的措施,但國家成功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參考的。事實上,香港的貧窮情況多集中在長者、單親、殘疾、欠缺技能的在職者、新移民、少數族裔等群組,他們每個群體也有自己的特殊困難,如果政府可以用更貼地的方式了解他們的困難,再提出相應措施,扶貧措施一定可以更到位。當然,對政府來說,這個建議有一定的難度,但政府如果認同,就應該有決心去做。
我想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我的辦事處經常收到市民查詢,他們問如何申請福利? 向 哪個部門申請?何時可以申請? 這些問題好像很普通,但市民多數都搞不清楚,特別是有新措施推出的時候。事實上,不同的福利會由不同部門負責;另外,每次“派糖”可能都有特定的機構,例如消費券計劃秘書處等。香港的福利開支,真是政出多門。
我明白,政府這樣的做法有行政上的需要或涉及資源分配問題,但大家如用市民的角度來看,市民又怎可能明白哪個部門在做甚麼?特別是申請人都是弱勢社群,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可能根本不懂得怎樣求助,亦未必懂得找社工幫忙。即使政府有“一線通”服務,但除了難以打通之外,很多時候都解答不到他們最終的疑難。結果,需要這些服務的人要花很多時間四處去找,即使最終申請到援助,他們都很不開心。因此,政府可否研究統一各項津貼,簡化援助及服務的申請方法?當然我明白有難度,但至少可以研究設立統一的福利查詢處、聯絡處,讓有需要的人有明確的查詢渠道。政府在大力提升扶貧力度的同時,亦需要提升服務質素。
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