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強制性公積金》議案發言 (2022.06.16)

多謝代理主席。很多謝何君堯議員提出今日活化強積金的議案,我認為原議案對強積金提出善意的批評,亦列出有創意的建議。但香港的供款這麼低,能否做這麼多事呢?這值得大家考慮。不過,社會其實對強積金充滿誤解,市民普遍認為強積金回報欠佳、被通脹蠶食,但如果大家了解過實際數據,便會知道實際上並非如此,所以我的修正案只是將強積金最新的回報,即積金局公布的數字放入原議案,讓大家看清楚實際情況。

受到疫情、美國加息及其他因素影響,環球股市全面下跌,恒指由去年高位跌到今年的低位,足足下跌40%。在全球大跌市下,不單強積金,所有投資基金或持股票的人都嚴重虧損,所以如果只是強調強積金虧損,並不全面。

今年4月,香港受第五波疫情打擊,恒指一度跌至18 000多點,創下近10年的新低,但根據積金局4月的數字,強積金由實施至今年的年率化回報,扣除行政費後,大家要記得是扣除行政費後,整體平均每年有3.1%,而當中俗稱“懶人基金”的核心累積基金,年率化回報仍然高達5.9%,全部“跑贏”同期1.8%的通脹率。所以,如果市民明白強積金的投資回報是遠比通脹高,便不需要再建議成立通脹掛鈎或儲蓄基金。

事實上,根據經驗,當經濟好轉後,強積金會出現雙位數的強烈反彈,最後不單收復失地,更超越原有水平,我舉個例子,以強積金單一年度的投資回報計, 2009年錄得升幅 26.6%、 2012年 有12.4%、2017年有22.3%、2019年有12.2%、2020年有11.7%。所以,屬於長線投資的強積金,不應該太介意短期情況。

如果要看得更全面,我們要撇除目前極端的情況,回看正常時期的投資表現。以2020年為例,強積金的年率化回報是4.8%,“懶人基金”更高達8.3%,這些全部都已扣除行政費用,股票基金也有5.4%,所以回報是不錯的。到2021年,股市下半年急跌,強積金的年率化回報是4.3%,“懶人基金”維持在8.7%,而股票基金也有5.1%,所以回報仍然可靠。

所以,在正常的日子,強積金持續有理想回報,而“懶人基金”更錄得驕人的成績,今日提到的數字全部都已扣除行政開支,所以說強積金回報欠佳,並非事實。值得一提,截至2022年5月底(即最近),即使股市急跌,“懶人基金”過去6年累積回報仍多達34%,回報可觀,相信將來仍然是值得投資的項目。事實上,強積金有自願性供款,市民可自願將款項存入強積金户口, 2021年自願性供款有149億元,佔總供款18%。大家想想,如果投資不理想,怎會有人作自願性供款?

有人說外匯基金回報遠比強積金好,亦非事實。兩個基金的年率化回報其實差不多,扣除使費後,外匯基金2021年及2020年的年率化回報均是4.8%,而強積金則分別為4.8%及4.3%。其實兩者不能直接比較,因為外匯基金的目的是捍衞港元,投資偏向保守,外匯基金亦不會負責行政工作。所以,如果外匯基金包辦行政工作,其回報便會較強積金低。

至於行政費方面,目前平均為1.39%,而回報率理想的“懶人基金”平均只是0.79%,而指數基金平均是1%以下。所以,大家可見,目前,積金局正全力發展“積金易”平台,將來可以減少3%。所以,我的修正案亦要求政府盡快推出“積金易”平台。最後,我認為最真正令市民受惠的是,要知道如何做好基金投資。有些人錯誤以為選擇低回報的基金是最穩妥的,其實這些基金一定會“跑輸”通脹,所以如果大家在很多年後才退休,應該選擇投資比較好的基金,才能有好的回報。

社交分享